本课程根据大学物理的网络教学特点和教育部颁布的《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要求进行设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知识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起对物理学和工程技术的相互联系及整体认识,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本课程课堂教学100学时,共23章,教学内容按下面所列知识模块顺序以及对应的学时讲授。
模块知识 | 学时 |
---|---|
绪论 | 1 |
力学(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质点系与动量守恒、功和能、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刚体绕固定轴的转动) | 17 |
电磁学(静电场、电势、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磁力、稳恒磁场、电磁感应) | 32 |
波动与光学(振动、波动、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 | 20 |
热学(气体动理论、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 12 |
近代物理基础(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薛定谔方程及其应用) | 18 |
总学时 | 100 |
提供了包含支持SCORM2004和CELTS两种标准的课件,课件提供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等材料。教学日历让学生们了解在一个学期中学习进度的安排。课程还提供了适量的课后作业、知识点检测、章节测试、模拟试卷等供学生们练习,巩固所学内容。为了方便上网不方便的学生也能顺利的进行课程的学习,我们还提供单机版课程CD和教材等辅助资源材料。
除多媒体视频讲授课件外,课程还提供了虚拟实验、演示实验、自制动画、应用案例、问题讨论等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学的规律和分析方法,并提供了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如:学科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前沿、物理学应用、趣味物理等等,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
在学习每章内容之前课程都提供了学前指导,帮助学习者了解本章学习内容的基本情况;章后有相应的虚拟试验、演示实验、应用案例等资料,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章后还有总结和测试,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最后,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拓展学习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深入拓展资源,帮助他们更快的提高。
网上资源框架图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平台是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开展教学的工作基础,因此在内容上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并提供扩展和内容。在功能上涵盖全部教学活动。
(1)课程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多种信息表现的方式,将课程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根据认知心理学,知觉和注意的理论,专门设计了“代理形象”伴随着老师讲课的声音为学生指示所讲授的内容,并且添加了各种的教鞭。使学生在从计算机中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会更有效率。
(2)平台有强大的学习追踪功能:能追踪学生课程登陆累计时长、课程访问次数、课件学习表现、作业与活动任务表现、考试练习成绩、班级论坛表现、小组论坛表现、思维导图主题讨论表现、开放资源贡献、教学建议参与、课程评价参与、面授参与或实践成绩、期末书面考试等各方面的表现。平台支持SCORM2004、CELTS标准,并按照标准实现学习追踪。
(3)网络远程教育决定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不能实现面对面地及时交互活动,这是网络教育的弊端。为此,平台提供了以下几个交互模块,以实现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学生的学习平台之间的交互,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4)课程是基于网络进行学习的,Internet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课程中提供的有指导性的链接,使学生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学习知识。
(1)本课程主要是基于Web的远程教育,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采用Web技术特别是流媒体技术。采用Flash流媒体技术将再现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的场景。
(2)根据认知心理学知觉和注意的理论在学习内容呈现区域加上各种“教鞭”和“学习代理形象”,不但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引,而且为学生创造课堂的学习氛围。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以目录树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章节知识点结构体系,使学生能方便地实现章节的切换,且能清楚地知道当前所学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的线性学习设计和学生主体地位非线性自主学习相结合。